古人谈读书的第二则是出自哪部学经典?从中学到了哪些读书方法?

《训学斋规》,作者是宋代的朱熹。

学到了读书要心想、眼看、口诵。“心到”,是“三到”中最重要的,用心思考了,自然就会看得仔细,也会读得正确并记忆犹新。

原文:余尝谓:读书有三到,谓心到、眼到、口到。心不在此,则眼不看仔细,心眼既不专一,却只漫浪诵读,决不能记,记亦不能久也。三到之中,心到最急。心既到矣,眼口岂不到乎?

译文:我曾经说:读书讲究“三到”,即读书时要专心,要认真看,要诵读。心思不在书本上,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;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,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,那么一定不会记住,就算记住了,也记不长久。这三到中,心到最重要。若心神集中了,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?

扩展资料:

朱熹在总结前人教育经验和自己教育实践的基础上,基于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初步认识,把一个人的教育分成“小学”和“大学”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阶段,并提出了两者不同的教育任务、内容和方法。

朱熹认为8~15岁为小学教育阶段,其任务是培养“圣贤坯璞”。鉴于小学儿童“智识未开”,思维能力薄弱,因此他提出小学教育的内容是“学其事”,主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,通过具体行事,懂得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,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,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技能。在教育方法上,朱熹强调先入为主,及早施教。

要力求形象、生动,能激发兴趣;以《须知》、《学规》的形式培养儿童道德行为习惯。朱熹认为15岁以后大学教育,其任务是在“坯璞”的基础上再“加光饰”,把他们培养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。

朱熹认为,与重在“教事”的小学教育不同,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“教理”,即重在探究“事物之所以然”。对于大学教育方法,朱熹一是重视自学,二是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之间的相互交流。朱熹关于小学和大学教育的见解,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鲜的内容。



《训学斋规》,作者是宋代的朱熹。

学到了读书要心想、眼看、口诵。“心到”,是“三到”中最重要的,用心思考了,自然就会看得仔细,也会读得正确并记忆犹新。

原文:余尝谓:读书有三到,谓心到、眼到、口到。心不在此,则眼不看仔细,心眼既不专一,却只漫浪诵读,决不能记,记亦不能久也。三到之中,心到最急。心既到矣,眼口岂不到乎?

译文:我曾经说:读书讲究“三到”,即读书时要专心,要认真看,要诵读。心思不在书本上,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;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,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,那么一定不会记住,就算记住了,也记不长久。这三到中,心到最重要。若心神集中了,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?

扩展资料:

其他两则:

第一则选自《论语》,是孔子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三句话。第一句写要聪敏勤学,不以向地位、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。第二句写要以诚实的态度对待学习,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这才是智慧。第三句是说孔子自己读书的时候多记多背,学习不知满足,教诲他人不知疲倦。

第三则选自《曾国藩家书致诸弟》,告诉我们:读书首先要立下志向,这样才能不甘落后;其次要有见识、有见地,知道学海无涯,才不会容易满足;最后还要有恒心,只要持之以恒,就没有完不成的事。这三方面缺一不可,都做到了,才能学有所成。



第二则选自朱熹《童蒙须知》(一作《训学斋规》),告诉我们读书要心想、眼看、口诵。“心到”,是“三到”中最重要的,用心思考了,自然就会看得仔细,也会读得正确并记忆犹新。文中“尝”和“急”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常用义不太一样,“尝”是曾经的意思,“急”是重要、要紧的意思。

我曾经说过:读书要讲究三到,即读书时要专心,要认真看,要诵读,心思不在书本上,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,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便读,那么一定不会记住,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。这三到中,心到最重要,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?

古人谈读书的第二者是出自哪部学经典?从中学到了哪些读书方法?古人读书只是文学。

古人谈读书是出自哪一部国学经典?~

古人谈读书》是三则关于古人读书的言论总编,从《论语》、《训学斋规》、《曾文正公全集》中提取出来的古人读书的方法。
论语
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
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
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

就是告诉我们在学习过程当中懂方法才能收获颇多。
《古人谈读书》是三则关于古人读书的言论总编,从《论语》 、《训学斋规》 、《曾文正公全集》三部文献中总结古人读书的方法。
原文节选:
盖士人读书,第一要有志,第二要有识,第三要有恒。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;有识则知学问无尽,不敢以一得自足,如河伯之观海,如井蛙之窥天,皆无识者也;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。此三者缺一不可。
译文:
士人读书,第一要有志向,第二要有见识,第三要有恒心。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;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,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,像河伯观海,井底之蛙观天,这都是没有见识的;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。有志、有识、有恒,三者缺一不可。

扩展资料
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,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、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。
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。
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,学习不觉得满足,教人不知道疲倦。
我曾经说读书讲究“三到”,即读书时要专心,要认真看,要诵读。心思不在书本上,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;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,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,那么一定不会记住,就算记住了,也记不长久。这三到中,心到最重要。若心神集中了,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?

  • 古人谈读书(一)(二)原文算诗吗?
    《古人谈读书》不算诗,而是一篇散文文章。该文章是明代文学家毛纶所著的《资治通鉴》的后序,毛纶在介绍自己的读书心得的基础上,引用了大量古人的言论和典故,以阐述古人对于读书的看法和态度。文章语言平实,没有诗歌的韵律和押韵,更符合散文的写作方式和风格。

  • 五年级上册第二十课是什么内容?
    五年级上册第25课叫《古人谈读书》,内容:《古人谈读书》是三则关于古人读书的言论总编,从《论语》,《训学斋规》,《曾文正公全集》三部文献中总结古人读书的方法。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,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、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。知道就是知道,不知道就是不知道,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。默...

  • 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中的既的意思
    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中的既的意思是已经,完全的意思。根据查询相关显示,《古人谈读书》由三部分组成,第一部分出自《论语》,记录孔子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。第二部分是朱熹的学习方法和态度。第三部分是曾国潘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。

  • 记亦不能久也记亦是就算意思吗?
    【教材解析】:《古人谈读书》由两则文言文组成,记录了古人有关读书、学习的言论,第二则选自朱熹《童蒙须知》,告诉我们读书要心想、眼看、口诵。心到是“三到”中最重要的,用心思考了,自然就会看仔细,也会读得正确并记忆犹新,文中“尝”和“急”的意思和现代汉语常用义不太一样,“尝”是...

  • 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,出自古人谈读书,这是一部论语加经典制作,记录了什 ...
    《论语·述而》译文 孔子说:“默默地记住(所学的知识),学习不觉得满足,教人不知道疲倦,对我来说,还有什么遗憾呢?”“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”全文赏析 这一章紧接前一章的内容,继续谈论治学的方法问题。前面说他本人“述而不作,信而好古”,此章则说他“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”;反映了...

  • 古人谈读书的古今异义有哪些?
    尝、疾、道。1、尝:在《古人谈读书》中古义为曾经,今义为品尝。2、疾:在《古人谈读书》中古义为病,今义为急。3、道:在《古人谈读书》中古义为方法,今义为道路,《古人谈读书》是二则关于古人读书的言论总编,从《论语》、《训学斋规》两部文献中总结古人读书的方法。

  • 古人谈读书的名言有哪些?
    《古人谈读书》选取古人关于读书学习的文言文片段,告诉我们读书的态度和方法。第一篇是孔子的《论语》选录的一些句子。告诉我们学习中要端正态度,做人,做学问要诚实。谦虚好学,勤学好问,要勤奋,不要偷懒。学习的道路上要持之以恒,不做三心二意的人。如果没有学习和实践,就去思考,只能是徒劳无...

  • 《古人谈读书》的作者是谁?
    《古人谈读书》的作者是宋代朱熹。原文 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。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。默而识之,学而不厌,诲人不倦。《论语》余尝谓读书有三到,谓心到、眼到、口到。心不在此,则眼不看仔细,心眼既不专一,却只漫浪诵读,决不能记,记亦不能久也。三到之中,心到最急。心...

  • 古人谈读书的信息?
    古人读书主要是四书五经,因为在古代读书意味这功名,意味着科举。不是现在的获取知识。

  • 古人谈读书二的翻译是什么?
    朱熹 〔宋代〕《古人谈读书·其二》原文:余尝谓读书有三到,谓心到、眼到、口到。心不在此,则眼不看仔细,心眼既不专一,却只漫浪诵读,决不能记,记亦不能久也。三到之中,心到最急。心既到矣,眼口岂不到乎?作者背景: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,曾任江西南康、福建漳州知府、浙东巡抚,做官...